曾幾何時,年歷是家家戶戶迎新年都要準備的一樣東西。對彼時的人來說,一本年歷,記錄著寸寸光陰,也記錄著似水流年。當過去的時光被一頁頁“撕去”,留下的便是歲月沉淀后的靜好。
近年來,由于“賀卡禁令”以及電子設備普及、人們需求“變頻”等因素影響,年歷市場一度陷入前所未有的蕭肅。不過,在傳統年歷遇冷的同時,以日歷書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卻呈現出了“井噴”式熱潮。那么,距離元旦還有不到一個月時間,今年年歷市場的情況究竟如何?為此,導報記者近日進行相關采訪。
冰
傳統年歷銷售冷清
很多年前,無論是傳統的日歷、臺歷、掛歷,都是家里的標配。歲末年初,作為每家每戶的“準年貨”,年歷不僅讓家中的年味兒更濃,也常常被當做年節送禮的佳品。
然而近年來,隨著“賀卡禁令”以及電子設備普及、人們需求 “變頻”等因素影響,年歷市場一度陷入前所未有的蕭肅。
“印象中好像還是很小的時候,家里用過年歷。”90后徐群表示,現在幾乎人人一部手機,日期、節氣、農歷在手機里都能查,甚至連黃道吉日也能查。在手機日歷本上,還能制定個人日程,非常便捷。
在他看來,至少年輕人的生活中,已經不再需要紙質年歷了。
徐群的看法,無疑代表了當前相當大一部分人的觀點。一個事實是,在電子產品的沖擊下,傳統紙質年歷的確已經不再具備競爭優勢。
需求的萎縮,也直接導致了年歷銷售生意的清冷。
張老板在杭州北站小商品市場做了多年文體用品批發生意。盡管店的位置不好,但他并不介意,因為一直以來做的都是回頭客生意。
在他的記憶里,很多年前,每到歲末便有成群的企業單位前來采購年歷,但這樣的好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。“現在就做一點零售。”張老板說。
導報記者在他的店里看到,貨架上擺著大小款式各異大約十幾種年歷,圖案和風格可謂多種多樣,既有古樸雅致的山水畫、淡雅清新的花卉,也有吉祥如意的生肖豬年畫,價格也多在十幾元到幾十元之間,但銷售情況并不樂觀。
“很少有人來買,一天能賣出去一本兩本就很不容易了。”張老板表示,目前銷量相對較好的是黃歷,來買的大都是相信風水吉兇的中老年人、生意人等。
采訪中他告訴記者,原來市場里有不少賣年歷的,現在都已經轉型賣“對聯”、“福字”等產品了。張老板說,自己也正慢慢把重心放到春聯、燈籠等春節相關物品的銷售上來。
銷售減少,對商家們而言,減少進貨量或者轉賣其他商品還是能夠盡量避免損失,但對一些印刷企業來說,沒有生意,就意味著無米下炊。
關小山的彩印公司開在轉塘街道。這幾天,印刷廠的車間里,有機器正唰、唰、唰地印著某公司的廣告彩旗,這是一家民營企業年底推廣產品時要用的。
談及年底的生意,他表示和往年差別較大。“過去這個時候,都是排隊等著上機器印,有時候等個四五天可能還輪不到,現在則是機器等單子了。”他說。
在企業車間里,堆著各式各樣的印刷半成品、成品,有員工手冊、有樓盤海報,還有產品介紹書,唯獨不見蹤影的,是本該在這個時候占據主角的年歷。
火
新興日歷書現“井噴”熱潮
和傳統年歷市場的清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今年一種新興的年歷——日歷書卻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,不少書店、出版社、雜志社和網店商家更是紛紛打起了 “日歷書大戰”。
“365天,每天一張精彩大片,從珍·古道爾與黑猩猩的故事,到阿波羅11號拍攝的地球照片……”這是今年《國家地理》雜志出版的一本日歷書,也是其首度入局日歷書市場。
無獨有偶。去年,由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號“學習小組”編輯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《平天下 (日歷)(2018)》主打黨政工作者案頭優選,一上世便斬獲3萬冊銷量。今年,《平天下(日歷)(2019)》同樣早早上市,也取得了不錯的市場銷量。
誠如以上例子。導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要提及日歷書的 “鼻祖”,就不得不說到《故宮日歷》這一“功臣”。早前,被昵稱為“紅磚頭”的《故宮日歷》憑借底蘊豐厚的內容和辨識度極高的裝幀曾經風靡全國,也正式拉開了日歷書這一全新細分市場的序幕。
眼下,已然上市的 《故宮日歷(公歷2019年)》以豬為主題,選取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中與豬有關,以及反映飲食文化和富足生活的文物,借以呈現一派如意樂開懷、金豬喜拱門的喜樂場面。目前,首印銷量就超過了70萬冊。
不僅如此,出于對市場的看好,故宮出版社今年還推出了一個日歷方陣:《故宮日歷·2019年:漢英對照版》《故宮滿漢全席日歷》《故宮如意日歷》……內容、樣式均愈發充實。
相關數據顯示,2014年,市場上的日歷書大約有二十多種,而今年,全國出版的日歷書數量已增至近兩百。這些日歷書內容涵蓋傳統文化、自然科普、健康養生、音樂藝術等各個領域,但毫無例外的是,每一種日歷書幾乎都非常注重設計和插圖,定價則多在百元左右。
上述之外,一些日歷書還在社交、互動、科技性等功能上做起了文章——AR沉浸式體驗、APP每日推送、用戶每天打卡、會唱歌的音樂日歷等科技感十足的炫酷日歷書可謂層出不窮。
12月10日,導報記者在淘寶網上的一家店鋪里看到,一本名為《開花歷2019》的日歷書月銷量達到了數百本。店里的銷售人員介紹,它的特殊之處在于日歷書的腰封是由環保種子組成的,如果讀者將其摘下植入土中,就會長出相應的花朵來。
此外,還有一些店鋪正在售賣音樂臺歷,把“每天”都做成一張黑膠唱片,365首歌每天不重樣,只要掃描唱片上的二維碼就能在相應的APP上聽音樂。
“隨著越來越多文創因子的介入,日歷已經從默默無聞的常銷狀態變為了類型增多、主題突出、包裝精美的競爭血拼。”對此,有業內人士表示。
縱深
折射消費升級變化
說起年歷,最火的時候大約是在上世紀80、90年代。彼時,作為新鮮事物,加上印刷量少,家里能有一本年歷尤其是掛歷可謂一件特別有面子的事。
這無疑是一個屬于年歷的全盛時代:其不僅內容豐富多彩,山水、花鳥、名車、建筑、風景、人物等題材應有盡有,制作材料也不斷變化,從普通紙材到宣紙、輕紙、絹布、油畫布、鉑金等。
隨著普及度提高、發行量增加,漸漸地,年歷更是走進千家萬戶。到21世紀初,一些單位大批購買賀卡、年歷、臺歷送禮成為一種社會現象,一些印刷廠每到下半年,各種訂單紛至沓來。然而2013年末,中央紀委發布的一則通知,讓公款購置日歷、年歷成為歷史。
令行禁止。“禁令”發布以及電子設備普及、人們需求“變頻”等因素的疊加影響下,年歷市場自此陷入低迷。
經過幾年的冷寂之后,今年,日歷書重新加入銷售大軍,再次成為炙手可熱的對象。每天翻一頁,更是成為一種別樣的輕度閱讀方式。
“年歷市場這種變化,其實迎合了消費升級后人們日趨精致的生活訴求,也反映了大眾對于閱讀產品的多樣化需求和個性化需求日益增強。”對此,有業內人士稱。
誠如上述人士所言,時至今日,消費升級已經成為一種大趨勢。這種升級,既包含了質量、功能,也囊括了品位、個性、態度、尊嚴和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。
他表示,在消費升級的情境下,一個人消費某種產品,很可能消費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,而是這個產品所代表的品味和調性,對外傳播的是一種生活方式。正因為如此,盡管日歷書這種產品早期的消費人群主要是文藝愛好者,但隨著更為豐富的主題和內容日歷的出現,如今其消費市場已經覆蓋到大多數人群。
在記者看來,如果說,過往傳統年歷市場的繁榮,是因為在物質和精神產品相對匱乏的年代,滿足了人們對新潮大眾文化消費需求的話,那么現在,無論是日歷書,還是星巴克的限量杯子,同樣是通過內容化賦予產品更高的調性,滿足了人們不斷升級的個性化消費需求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年歷的時代或許已經過去,但它被賦予的新功能,依然體現了它的價值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