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小編為大家梳理一下郵政在“古典詩詞郵票”印刷方面,工藝的變化
膠雕套印+絲網版套色+多媒體油墨+微縮雕刻+特殊油墨
《唐詩三百首》作為那年郵政為國慶獻禮的郵票,可謂是盡郵資票品印刷之所能。首先搶眼的就其運用UV絲網金屬油墨印刷,使得這個畫面富麗堂皇;微縮雕刻更是將兩萬五千多字壓印在這個版張之上,實現了“一版票,一本書”的設想;而多媒體油墨、檀香油墨和夜光油墨的運用,使得這票實現了“可看”、“可聽”、“可嗅”和“可讀”。
十年過去了,中國郵政這套郵票依舊可以堪稱工藝的巔峰制作。
膠板印刷+微縮文字+多媒體油墨
到了2012年發(fā)行的《宋詞》,因為讓王老虎靠邊之后,印刷工藝就差很多,只保留了多媒體油墨這個互動性。
因為設計師想借用“宋版書”的概念,有一絲斑駁之感,結果沒有玩好,在郵票上更多給人一種“印刷不清”的感覺。雖說沒有采用微縮雕刻,但是依舊采用微縮文字印刷工藝,將兩萬九千余字印刷在版張之上。(文字沒有介入下方的古畫)
膠雕套印+微縮雕刻+多媒體油墨
這個印刷從河南廠轉移到帝都廠,帝都廠也是玩了老命的在印刷這套郵票上,雖說沒辦法和河南廠之前的《唐詩三百首》相媲沒,但是在印刷圖案文字的清晰度上,算是超越了《宋詞》。
但是同樣是使用多媒體油墨,之前的《唐詩三百首》和《宋詞》是全版都可以識別,點觸版張上“唐詩”與“宋詞”的印文是全文誦讀,點觸下方古畫,則是總體介紹。到了《元曲》就僅僅是郵票畫面上有多媒體油墨,邊紙上則沒有采用。
膠雕套印
到了《詩經》郵政僅保留了雕刻印刷,姑且算他使用雙色雕刻,不僅僅放棄了《詩經》全文微縮印刷(膠印或者雕刻)這個系列郵票之前最大的賣點“多媒體油墨”都放棄了,只依靠手機掃描二維碼識別。
雖然總體感覺普及度是提高了,但是依靠電子設備的依賴性卻增高了,已往在放大鏡下尋找詩詞的趣味就沒有了(可能《詩經》49000余字,郵政機器壓不進去)。
最后還是希望郵政的系列郵票,工藝縮水不要太嚴重,多生產一些可以增加互動性的油墨,不僅提升了防偽能力,也可以增加集郵過程中的趣味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