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,有老板私下提了個意見:三好同學的文章好是好,就是太磨嘰。動不動就幾千字,能不能直接點、簡潔點、明了點?三好聽了很惶恐:一不小心就浪費各位老板的寶貴時間了,抱歉!抱歉!接下來,開門見山,直接切入正題。
前幾天,印刷圈很是熱鬧了一陣,因為王首富的兒子思聰公子往圈里撒了一筆小錢:在印刷電商云印的A+輪融資中,思聰公子旗下的普思資本投資了數千萬元。
數千萬到底是幾千萬?沒人說,也沒人細究,一個意料之中的結果是:這則語焉不詳的消息很快刷爆了印刷圈、創業圈、科技圈,甚至娛樂圈。
數千萬元的融資雖說不小,卻也不算很大。遠的不說,在云印宣布完成A+輪融資前11天,共享單車ofo剛完成D輪融資,融資額達到4.5億美元。
4.5億,還是美元,ofo獲得的關注也未必比云印高到哪兒去。為啥?這就要歸功于思聰公子的個人魅力了。頭頂國民老公頭銜的思聰公子有錢、任性、會做秀,早就在網紅圈位列前茅了。
有人往印刷圈投錢自然是好事,何況還是思聰公子,所以圈內外媒體沸騰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。問題是,凡事都要有點度吧?興奮過頭就不好了。
比如,有人說:王思聰投資互聯網印刷,云印完成A+輪數千萬融資,這話就很實在。可要有人由此推論出:互聯網印刷包裝產業大熱,就有那么一點夸張了。
不信,可以理一理:網絡印刷熱了這些年,到底拿到了多少投資呢?根據有據可查的公開報道來看,往多了說也就七八個億。而且,這其中陽光印網一家就拿到了4個多億。其他各家都在億元以下,多一點的如世紀開元,5000萬元;云印,數千萬元。再往下,基本上就是一兩千萬,甚至幾百萬元了。一兩千萬元能不能做成印刷電商?這要看老板的追求了,做個小平臺,過過小日子是可能的,做大的可能性怕是不大。
在風起云涌的大眾創業熱潮中,一個行業,好幾年了,拿到七八個億的投資,能算是大熱么?反正,三好同學有點沒想通。
當然還有更夸張的。比如這樣的說法:王思聰都來了,誰說印刷是夕陽行業?印刷是不是夕陽行業?在三好同學看來,這根本就不需要證明,王思聰來不來都一樣。如果某個人的舉動就能說明一個行業的前景的話,馬云、巴菲特都投資了報紙,有沒有人愿意興高采烈地跟進一下?
所以說,作為圈里人,各位老板對行業前景要有信心,卻不是因為王思聰、李思聰、張思聰來了,而是因為這個行業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。而且,別說印刷業,即使縮小到印刷電商圈,思聰公子的來去怕是也無關大局。比如,王思聰來了,印刷電商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也不會迎刃而解,難題依舊是難題。
說到這,有老板可能要問了——
印刷電商的根本性難題是什么?
前一段時間,三好同學發過一篇《為什么說2017年可能成為印刷電商的“分水嶺”?》,一位名為@好大只虎 的網友,留下了一段令三好印象深刻的評論,有點長,原文摘錄如下:
“印刷電商,呵呵噠,恕我直言,這就是個偽命題!電商的本質是什么?電商的本質是去中間化,電商趕走提籃子的中介,自己想的卻是成為電子化的提籃子中介,這樣去中間化了嗎?第二,電商的核心是流量。要計算電商的利潤很簡單的公式就是:流量×轉化率×客單價×利潤率。我就弱弱的問一句,流量從哪里來?
另外印刷的百分之五十是前期服務,包含設計稿件規范化,打樣,確認,報價,以及一些針對性的修改和工藝建議,除非印刷的文件全部是無懈可擊的標準文件,印刷的產品全部是整齊劃一的標品,可是到了標品環節,pk的是整個供應鏈,技術,物流和服務,那么你應該用怎樣的一種姿態去競爭?是直營還是第三方?還是兼而有之?
電商到今天來看,已經不算什么新鮮事,之前奉行的一些大的原則,在今天來看依然不會過時,剛需、高頻、低價,依然是檢驗一個行業是否具備電商基因的準則。”
這些話有點尖銳,卻直指印刷電商發展中的根本性問題:印刷電商的角色定位及存在價值。搞創業的人愿意講“痛點”,印刷電商創業者看到的行業痛點,簡單說來是這樣的:印刷廠找不到客戶,客戶找不到合適的印刷廠。他們給出的解決方案呢?正如,@好大只虎 所說的,把自己變成印刷廠和用戶之間的中介。
一提到“中介”,有些老板恐怕下意識地會有一點不屑。其實,在很多時候,中介自有其獨特的價值。比如,在二手房交易中,房東與買家直接交易的情況就很少,中介基本上是不可或缺的。
在印刷圈,中介也早就存在。印刷之鄉廊坊、溫州都曾有成千上萬的“跑活兒”大軍,俗稱印刷“掮客”:自己沒有工廠,拿到業務后找工廠生產交貨。從某種意義上,現在的印刷電商跟“掮客”很類似,只不過想用互聯網取代以前各自為戰的散兵游勇。
問題是,當印刷電商把自己定位成印刷廠和客戶之間的中介,也把兩方的“痛點”變成了自己一家的“痛點”:一方面要找到足夠多的有印刷需求的客戶,另一方面還要找到合適的印刷廠。而且,很多印刷電商的目標都是做大平臺,這樣一來對印刷廠、用戶的需求都不是小數,而且是分散性、跨區域的。
所以,不管印刷電商把自己的模式說得多炫,是B2B,C2M,還是個性化定制,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都無法回避:如何在供需兩端找到足夠多的用戶、合作印刷廠。至少目前看來,大多數印刷電商在這兩端都遇到了挑戰。
印刷電商引流的三種套路
目前,大多數經常在圈內高調亮相的印刷電商,奉行的基本上都是輕資產、平臺化打法。因為輕資產意味著缺少基本的生產能力,所以需要經常在圈內露露臉,以聚合資源,解決供需兩端中一端的問題:產能。
問題是,產能一般是跟著需求走,要真正攏得住印刷廠,首先還是要有靠譜、穩定、成批量的業務來源。也就是@好大只虎 所說的流量問題,因為有流量才可能有業務。
那印刷電商一般是怎樣解決流量問題的呢?大體上有三種套路:第一種是線上引流;第二種是線下引流;第三種是與“盤商”合作。目前,三種套路各有難點,都不是那么容易走得通。
先說第一種。線上引流本是電商的應有之義,但對印刷電商來說這條路走得有點兒難。
首先,目前在線上流動的印刷業務總量遠沒有想象多,而且高度集中在淘寶平臺上。在《為什么說2017年可能成為印刷電商的“分水嶺”?》里,三好同學曾引用過一個數字:一年在淘寶上流動的印刷業務大概在60億元左右,然后假設了一下說,淘寶的業務量占全部線上印刷業務的50%。結果有老板說了:三好太樂觀,這個比例很有可能是百分之八九十。要是比例真有這么高,就有點嚇人了,這意味著很多印刷電商斥巨資打造的自有網站基本是個擺設,因為沒有多少有效流量。
其次,淘寶上60億元的業務量雖然也算可觀,競爭壓力卻很大。三好同學沒有統計過,但在淘寶上搞印刷的店鋪少說也得上千家吧?假如按1000家算,每家平均一年能拿到的業務大約是600萬元,養活一個小廠還可以,做大平臺基本沒戲。當然了,頭部的淘寶店拿到的業務可能多一些,假如有兩三個億,對目標遠大的平臺化電商來說,也還是不夠用。而且,目前能達到這一量級的電商還很罕見。
再說第二種。線上的路難走,很多印刷電商就選擇走線下。做線下的好處是可以開辟大客戶,體量更容易做大。不過,這種模式的短板也很明顯。
對一些真正的重量級客戶,如蘋果、伊利、京東來說,他們一般都有完善、嚴格的供應商認證、采購流程,在一些大單的競爭中,印刷電商面對的很可能是裕同、合興、美盈森這樣重量級的競爭者。在與實業派大佬的直接PK中,輕資產的印刷電商有什么過硬的競爭優勢么?是產能、成本,還是供應鏈管理能力?
所以,做線下看似有更大可能,天花板卻不一定高到哪兒去。這條路同樣不好走。
至于第三種,其實沒有太多可說的。“盤商”本來就是連接客戶、快印店與印刷廠的中介,印刷電商卻把自己變成中介的中介,意義大么?
印刷廠為什么要跟著電商走?
說完了需求端,再來說供給端。對大部分奉行輕資產模式的印刷電商來說,產能從哪里來?主要的辦法就是整合業內既有資源。
問題是,雖然圈里人經常說產能過剩,真要整合起來,而且整合得好卻不容易。對印刷電商來說,能吸引印刷廠的主要就是業務量。如果電商平臺的業務量足夠多且穩定,就能得到印刷廠的重視和認可。反正給誰干活都是干,多一個電商渠道有何不可?
有印刷廠愿意跟著走還不行,還要把這些印刷廠真正管得好,管到位。最起碼,他們要有基本的生產規范、質量管理、物流交付能力。因為,印刷廠的任何一點失誤都可能變成電商的客戶投訴。假如一家電商有1000家印刷廠合作伙伴,每家出一個小問題,也讓人很難招架啊。
在供應鏈管理方面,部分印刷電商進行了一些創新嘗試,比如自建或與人共建樣板工廠,建立統一的供應鏈生產、交付標準,甚至承包印刷廠的部分產能。但目前看來,尚無成熟的經驗。
一不小心,又搞到了3000多字,三好同學很識趣,啰嗦完最后幾句馬上退場:印刷電商熱了這么多年,三好同學是越看越糊涂,不少電商的商業模式聽上去都很高大上,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卻很少見人觸及。
而且,或許是淘金的不如賣鍬的。這幾年印刷電商尚在苦苦求索,合版印刷廠的日子卻好過不少。因為電商越來越多,地方靠譜的合版廠卻不可能快速增加。有了電商這樣愿意貼錢搶市場的“大客戶”,合版廠至少在業務上可以少發一點愁。
也許,思聰公子能為印刷電商帶來一些新氣象?三好同學不敢肯定,各位老板看呢?